天工之经纬
孙谦
建筑是人类历史的立体空间构造,人类所有的建筑最终为巴别塔奠基,而巴别塔是人类意志全然孤立的无意识最极之端。非存在的存在、短暂存在和永恒相加的概率,才是测量其几何级数的证据。
——题记
柯布西耶[1]:柏拉图式的几何精神
房屋庇护一个在劳作,或思考中
受苦的人平静地做梦。但最终
是诗了解到房屋的精神架构
房子可以使人在经历人世的风暴时
想象天国的宁静,恰如与你相遇的
雅典卫城和巴特农神庙。那遗址
虽然不宜栖息,但可使一个人的呼吸
变得不同。你的呼吸应和着砖石、构件的
节奏和密码,像是一个使命
绵绵屋顶,在古老、抑扬的智慧中
起伏跌宕,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
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横向长窗{注2}
让最后一口真如之气,呼出身窍
认同这一切,用理想的型塑
用机器轰鸣的震荡。但当你心怀一个
坦荡的愿景,在光阴的图纸上
设计时,上帝允诺你的
得救之地,并未高于敬畏和赞美
你想告诉我,在一个第二空间
空降下了一种不可命名的
建筑诗学,有人称其为——
柏拉图式的几何诗学
一个有机的、幻象的话语系统
上溯至圣咏隆起的穹顶。音素
在其抽象的上限,缘意绪的顺序组合
于一个钢筋混凝土的腹腔
把它朝向复活的回响,送入天堂
几何的每一个共鸣,在精神飞檐的
大屋顶,全力支持功能的直角[3]
现代坐标在梦与线条潜游的
直径和圆径中,求证神启、烙印
以及安魂曲。应和天宇七重纬度构置的
方形或矩形的窗洞和弧线形的墙面
交织为钟表机械般精确运作的
光。硬件和驱动器所对应的技艺
是那可以抛起的、柔韧的时间之翼
“房屋是居住的机器”,你的灵感
往往抛离于自己的预言
就像一次次癫痫发作[4],神经抽动的
并非苦痛,而是美妙的瞬间
就像在朗朗乾坤之下,这座白教堂
在馨香的四野间,聚起一个星座
四季都披着阿尔卑斯雪,它生发的
白日梦在静立中飞翔,强调
一个景象,应该带动大地齐飞
注:
[1] 勒·柯布西耶,1887年,出生于瑞士拉绍德封,钟表工人家庭。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因为他在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言行,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功能主义之父”。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同时他宣扬现代主义是一种柏拉图式的几何精神,一种构筑精神与综合精神。1965年8月27日,在CapMartin海湾游泳时因心脏病发作而与世长辞。其主要作品有马赛公寓、朗香圣母教堂、里昂拉土雷特修道院、哈佛大学卡本特视觉艺术中心等。
[2] 1.自由平面、2.自由立面、3.水平长窗、4.底层架空、5.屋顶花园是库布西耶为现代建筑设定的五要素。
[3] 柯布西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著有传世之作《直角之诗》。
[4] 柯布西耶患有癫痫症,他曾因此病被一个建筑事务所辞退过。
高迪[1]·曲线与钝角的变构
人都说你是上帝的建筑师,你说
“我拥有看见空间的能力” [2]
人都说你是巴塞罗那的灵魂,你说
“我研究几何,几何就是合成之意” [3]
当人格化的激情照亮了智慧
当天真结合了天才
你这铁匠的后裔,以脑激素计算到建筑的
合理形状,计算到最大的倾斜度
最繁复的空间运用和对光的
重新布局,一种无穷惊奇的灵妙
一种纯粹童话的图谱
一种最适合地球人与外星人交遇的境地
在这合于天性的大地上
你看到了世界映自自己的
天堂倒影,无尽的曲线与钝角交汇于
无尽弯曲的柱子,无尽缠绕的色带
在无尽斑斓的交叠中
与起点相连为DNA式的螺旋
连续形状与痴情达成
一种最紧密的关系,从幻象那儿
兑现信念,兑换整体的浩瀚
与丰盛,而非支离破碎的存在
所有的美好都从光而来,是与全然孤立的
自觉意识相互得来的酬赏
哦,我要小心造句,你测量
信心的向度,似乎是与超人和魔术师
通融。而这曲线与钝角
已扩展至其本身之极端,强力支持
房屋、小桥、道路和长椅都蜿蜒曲折
如海浪般漂荡流动。云朵的曲线,花瓣的曲线高低
起伏的蘑菇和天空的弧度,圆形,双曲面,螺旋体
长蛇蔓延的长石椅,彩陶大蜥蜴,圆面的糖果屋
整整20根马赛克烟囱,支撑了苍穹的
天花板,螺旋型塔楼和钝角十字架
围绕数值的物象,在其比率中
圣家族被人称为,“石头构筑的梦魇”
至于,在诗歌语法的谦卑里
探究这曲线与钝角,则是完全的殊荣
将他人的故乡转化到自己一边
须要指认一个关键之物,爱,由你承担
我方从贫乏中解脱出来。艺术的
暗示,足以令人为之迷恋
而你的精神确已成立。我本希望借着
语词与你交谈,在哥特、罗马和伊斯兰共生的
那个空间,语言略示的梗概
让我看到一个腿患风湿的少年
用他的苦痛与一只蜗牛对视,直到
蜗牛的语言[4],转换为自己的语言
注:
[1] 安东尼奥•高迪•伊•克尔内特(Antoni Gaudi i Cornet),1852年7月26日生于巴塞罗那附近的一个小镇。金属工艺世家出身的高迪,青少年时代做过锻工,学过木工、铸铁和塑膜。1878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这一年,他为巴黎万国博览会设计的一些橱窗展台,使他崭露头角。此后,把他奇异的建筑天才发挥到了巴塞罗那的多个场所,成为该地的地标性建筑,他所有的建筑都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926年6月10日,在巴塞罗那举行有轨电车通车典礼时,被电车撞到后不治身亡。高迪被西班牙人誉为“上帝的建筑师”。
[2] [3] 语出高迪。
[4] 高迪少年时因患腿关节风湿,而与人落落寡合,但对小动物倾注了特别的关注,常常会与一只蜗牛久久对视出神。
霍尔[1]·知觉现象的交响诗
他向几何结构求证更高的秩序
在形式、形状所觉察的立足之处
从光和阴影的细微处
让每一个建筑细胞彼此接受,交融
正如最早的晨曦和最暗的星晖
照到七只空瓶子上
那时,晤灵沟通从七重天光的神经丛
支持七个光的音符无限演变
让那玻璃腹腔发出光的叮叮裂变的交响
透过天窗和壁窗
交互照射在教堂的地面与墙上
在讲坛、地毯、桌椅、灯具和铜把手间
演绎光的细节、情境
灌注入神出神之梦的内在宁静
他谙晓周遭的存在物,背景的共鸣点
是行为参与和存在的依据
主题变奏在纵横轴线上
由地面向穹空张望时
锚定外在经验和内在知觉的密码
作为现象镜的海水的反光
促成了一架鲸骨的形而上学构架
它周身阐述着的喜悦与顽皮
在那散发盐味的水域
在有关白鲸故事的灵感和细部
引诱纯蓝之光的感觉和幻觉
光让咖啡厅、花园、廊道上的影子停下来
再次记起,回应
对于所有未知的明亮应答
空间模式的力量于其自身的造型厘定
他由此钩沉出意趣相异的意象
诗意的栖居这条循环线索
在直线和弧线的形式中与光相遇或重逢
吸光的大海绵,以光的容积率
在最初的黑暗中
肩负起一条运河的光影期望
八个舞者被天桥的手臂连接为一体
审美愉悦在其限度中超越限度
那澄明在空气和梦想中上升
光就是惊讶,就是惊艳
他觉察的光体在地平线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光中之谜正如渴望
一直延伸到天堂的门廊和窗棂
注:
[1] 斯蒂文·霍尔(英文: Steven Holl),194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布雷黙顿,是美国当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之一。1971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建筑系,此后在罗马学习建筑,然后在伦敦AAschool学习硕士课程。1976年霍尔先生在纽约设立了自己的事务所。2001年,Holl获得巴黎建筑学会最高荣誉奖章;2003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授予荣誉资深会员称号。在霍尔的设计中,场地与建筑的功能组织,亦即景观、日照、交通流线等等,是通过建筑与场地的现象学的、经验的结合而得来的。霍尔将其称为"形而上学的连环"或者是"诗的连环"。霍尔可能是现代建筑上最会用光的建筑师之一,他对光的崇拜近乎痴迷。
列别斯基[1]·锐角切割的时空
动机和意念嵌合,在一块
幻视的,被风吹拂的麦田中间
围绕着一个锯齿状的狭窄的
空间,曲折的锐角
组合为一道连天的闪电
型塑起断裂的时间之翼,历史
涌出旋流——宇宙风暴的
人间黑洞。在静止的、不对称的
立体与平面映射该隐之罪
和各各他之境。噩梦在知识与知识的
叠加中,测度虚无的不等式
由物质、质料的构成,提醒着
幽灵世界的冤悲
幽灵必有深不可测的
显现,在建筑的光和阴两面诉说
奥斯维辛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
直立烟囱,在夕阳的红晕中
冒着袅袅的黑烟
老人和孩童被枪击涌流的
血,在雪地中绽开为连片的黑色花
这异形空间吞吐的死亡印象
让人心室凝息、血流变凉
是的,这些锐角在鍥入
生命中,成全了死者与生者
不可分割的对话
一切不可逆的命运,一切
不可想象的遭际,无声地在那弯折中
找到了世界被抽离的重量
又似乎是一道咒符,逐渐在它
超验的能量中,获得一种承重
机制、基质和超能挤满了世间的
论与战。而这弯折的异象
正射出它警觉的启示
而这曲折的锐角,已然重释着
星星的音乐,犹如马勒深沉暗淡的
交响旋律[2],照亮了这无数破碎断片的
直线脉络,无限连续的
曲折脉络,连接了昨日的
临死者,相互传递的一块圣饼
和一支忽悠的烛光
连接了《摩西和阿龙》的脚本[3]
和本杰明“一侧通行路”[4] 的
形而上学的思考,人间宗教
在这架势中,将目光从穹空收回到地上
受造与原罪,是上帝为人
预设的关联,此中轮回着一个
原型世界。杀人者和弑亲者
仅仅如此,但更需要详尽的诠释
如这曲折的锐角,建筑技巧
对未来抱有苦心竭虑
尖锐和狭窄如此靠近,恐惧
便立刻浸漫了我们的心坎
一个单调的声音反复播放着逝者的名字
400万犹太人的名字,这不在
之在,有许多和先知同名
它让人相信这不仅仅是,幻视幻听
注:
[1] 丹尼尔•列别斯基(D.Libeskind):1946年出生于波兰一个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犹太家庭,6岁学弹钢琴,后移居以色列,成为钢琴音乐家。曾赢得美国-以色列文化基金会举办的著名的音乐竞赛(同赛的有伊萨克。帕尔曼、P。祖克尔曼、巴伦伯伊姆)。后来其音乐天才移向了建筑设计。他执着地追求曾对犹太人的传统和日尔曼文化做出贡献的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们的生活踪迹,包括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并将其模式化,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其代表作,也是现代柏林的代表性建筑物。
[2] [3] [4]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建造,容纳了犹太音乐家马勒第九交响乐的意境,犹太哲学家本杰明的思考和犹太剧作家勋伯格未完成的剧作脚本等元素,以表达犹太人在欧洲非在的存在性的悲剧命运。
哈迪德[1]·流动旋转的几何抽象
地球磁力吸引巴别塔
正如,一个旋转的轴心
吸引她的阿拉伯血缘。那个
轴心有一个计时装置
在旋转着向上攀援中
为空间找到一个
型塑的时态。它的几何构成
是无止境的波斯地毯般的
繁复交缠,是那样炫示敏感
神秘拼贴、趣味狂笑
多向度透视以及
新视点的宣示,在一个个
噬心的视觉中住居
机能与空间逻辑在形的
意象中,接近求证的
自由。就像原野越过丘陵
河流缘着山脉地势环行
洞穴犹如一条条呼吸带
向着时间躯体的内部
沉潜。而雷电的瞬间爆发
照亮,并未将乌托邦的残迹
托出天际。但天机
在立体空间的迂回中
盘旋、盘旋、复盘旋
“建筑是虹吸集体精力的
虹吸管,是对城市生命力的
永久忘却”{注2}。墙体、地面
和穹顶,以及那些透明的
互相交织流动的空间
将从人类心灵间生长出
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巴别塔
确然,她盘旋的语汇环绕在
建筑的金字塔尖。但
我们如何界定美
能在光电数据的智能中
获得一个歇息的所在
那些居住理想中的
光耀,许诺给生活的热望
就编织在这张网中,让一些人
绕过在血液、精子和石油中
沉浮的苦痛和乡愁
走下图书馆的旋转阶梯
然后,环游于歌剧院的
旋转回廊,又在滑雪场的
旋转咖啡厅,鸟瞰
山地流动滑雪台后面的岭上
旋转的落日像一只
烧糊的乌鸦在视野中
沉没。而此刻,飞机的引擎
轰鸣着,旋转于我的头顶
注:
[1]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她是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该奖女性获得者。作品包括米兰的170米玻璃塔,蒙彼利埃摩天大厦以及迪拜舞蹈大厦(DANCING TOWERS)。在中国的作品是广州大剧院 ,北京银河SOHO建筑群、南京青奥中心和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楼等。扎哈•哈迪德于2016年3月31日在迈阿密的一家医院中因心肌梗塞而辞世。
[2] 普里茨克建筑奖的评委、休斯敦里斯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卡洛斯•吉门内兹对扎哈•哈蒂德的评价:“在造型丰富和形式充盈预警的情况下,扎哈•哈蒂德的创作提醒我们:建筑是虹吸集体精力的虹吸管,是对城市生命力的永久忘却。”
安藤忠雄[1]·光的演绎
如然,他的营造出离模糊边界
自映射之渊,为一切容纳
鍥入光的审视。七重性灵之光
在星灵的每一瞬变迁中
均能感觉心无止息的跳动
呼吸一起一伏的再度爬升,向着被人间
肯定的太阳和被人世否定的太阳
光之核,含着如血的清水
和如肉的混凝土,相互交融后
遂使时间的架构沉重起来
遂使无限的寄身,稳定于一种可能
平面与立体,散放与收摄
光的实在是一种标的,是可及的企图或寄寓
光在全维空间,照亮性灵的晦暗
精神世界,包括真实和幻象
在光中接受一位启示之神
进步中的信仰,输入于无止境的成长
在凸凹的梯阶,矩形墙体,在廊道
和殿堂的转折,持重与轻盈的边界
越过盲区,跃入由萤火、灯火到星宇
光的丝丝牵连的引力波之潮汐
光的定位轴线、位置,纵横的向度
在受造的大自然中界定
它追溯、索引根性的重力之源
若非语言之湖的倒映,衔接于雪莹富士
霜销剑道之刃,樱花合于能剧的颤音
以及金阁寺飞檐翘角上的晨昏之晖
凝结为脑仁和细胞星团的圣咏
光的色调微差,应招为和声
为殿堂的回音,为音域的盛宴
在徐缓的虚幻中剥落盲音
一如那祈祷之树的枝桠,挂满了凝思
在有序的宁静越过子午线时
变成了鸽翅牵连的影迹,苹果的圆弧
和声韵所提升的纯功能之界
从悬置到穿越,光的拟真之态
反观臆想之梦所迷恋的异象之门
安魂与内敛的曳光,关联良知的方程式
奋力争得天界的水晶时段
屋宇的澄明,标志着立体的多面
奔向体内由金属、玻璃、胶合板
和聚胺脂构成的、无法界定的感觉极值
十字豁开的白色裂口,标志着
开光于光影交叠的合围,忘我的复活
趋近自己天空和天命中的信靠
伴着无可替代的拯救和安息
直到智慧,孤寂地趋近飘忽、疏离的穹空
在双脚与木地板接触的声息中
汲取一抹共振的天籁
注:
[1] 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以自学方式学习建筑,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97年担任东京大学建筑系教授。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却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成为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作品有"住吉长屋"、"万博会日本政府馆"、"光之教堂"等 。1995年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王澍[1]·乡愁的遗产
乡愁就是形式,而不能没有
重要的型塑,比如,燕子筑巢
用它那灵巧的嘴喙衔来一点一点泥土
和一根一根茅草粘接为一个实体
活的居所,使存在与生活平行
如神话般的地方,惟神能够指明
而死屋是一个谜样的寓言
一如陀思妥耶夫斯的故事{2}
捏着现实的痛处,也捏着你的心
青瓦、青砖、瓷片和木石的构筑
所谓物质世界的精神鉴证
只是我们无止境尘世的必然片刻
昼与夜的茧丝,织就了完整又破损
破损又修复的波影般的彩锦
建筑的格局更加脆弱
一个近乎幻象的世界侵蚀了绝对真实
从鳞次栉比的楼房拉长的异度空间张望乡愁
在仿佛的影迹中何以汲回自己
乡愁不可理喻,它是损毁的、破碎的
却在其中藏着一个完整的消融
确然,时间是游移的,漂流的
却包罗于一个恒定的函数
在时间黝黯的甬道里
你接住了一个渐趋遗世的回音
它是魏晋风度自竹林吹过额际的风声
是青青屋檐滴落的一滴唐诗的雨水
是一只乌篷船咿呀乡音穿越的声母和韵母
长空雁鸣,吐露的是清音还是浊音?
断桥的切面,可将西湖的景致移到了天外?
纸扇间的风,牵连着银河的波动吗?
油纸伞上闪烁的雨光,是望舒的雨光么?
点线面构成了事物特定的一刻
昨日的遗存和承重的想象
可否同时移植于一个,知性又感性的渴望?
这儿,在这个诗节里,我使用了排比
此间必然的因果关系,正逆水而游
从一个具体的对象开始,到结束
乡愁,已是处于可有可无的两栖动物
是名词本身的魔法力量钩沉了
瓦园、书院、禅茶屋、老街和衰朽的穹隆
向水湄和街衢报之以理解和亲近的拥抱
哦,瞧瞧窗外吧,大道烟尘弥散
一个自筑迷宫的机器世界
以信仰狂歌狂俑为偶像,为照亮
你自我的盛情,有如燧人氏的钻木取火
乡愁是通用品,还是奢饰品?
在这个抽象的词汇中劳作和说话
我们能交换怎样的对等的价值
你视野里的光线,时而迷离,时而清澈
当它与前院开放的紫丁香相遇时
你偶然听到了一位农民随口说出的话语
这面砖墙和我家后院墙一模一样
乡愁,陡然走到了一个暗示的三岔路口
这转向内心深处的守望,又包罗古老和未来
注:
[1] 王澍:中国建筑师,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本科以及硕士毕业,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代表作品: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艺术馆,海宁青少年宫,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装置艺术“衰朽的穹隆”等。
[2] 王澍在东南大学的硕士论文题目为《死屋手记》,批评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他在答辩时把论文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壁,该论文未获通过。
|